李鸿章:一字解重围
1 据史料,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如今双峰县荷叶镇)人,祖籍广东梅州,客家人。自小聪明好学,受父亲栽培,熟读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等传统古籍。青少年时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经书,二十三岁参加县试考取了秀才名分,第二年入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深造。同年参加乡试,中举。四、五年时间博览群书苦心钻研,功夫不负苦心人,二十八岁终于考取了进士功名。学而优则仕,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为近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不久,组建湖南团练,不久扩展为以太平天国为打击目标的湘军,数次被太平军将领石贞祥部、陈玉成部、石达开部击败。后来,太平军力量因领导集团内讧而大大削弱。湘军于1861年7月攻下天京上游的重要门户安庆,不久攻破天京(如今的南京),屠杀与抢掠平民百姓。湘军在城内纵火焚烧,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当地人对湘军无比仇恨,骂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理学、文学修养、当官之道、家训家教合情合理,是留给后人的优秀篇章。
2 鲍超(1828年-1886年),字春霆。四川省奉节县安坪镇人。少年时代因家境不济未曾读书,而对武艺有偏爱,经常苦练武功,功夫以枪法拳术为主。青年从军,入川勇营,随从向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4年(清咸丰四年),曾国藩令其入湘军水师,任为哨官,后升管带,在湖南岳州至江西湖口段长江多次与太平军水师作战。1856年奉湖北巡抚胡林翼命招募士兵3300人,以鲍超字“春霆”命名,史上称为霆军,是湘军主力之一,作战非常勇猛。1857年,为阻击太平军西征,被陈玉成部包围于湖北黄梅地区,得到曾国藩的及时解围,也因为不懂文化却机智果断闹了笑话。1860年春攻占安徽太湖,第二年4月,援助湘军曾国荃部攻安庆,攻破太平军坚垒数座。后于江西击败李秀成部太平军、配合湘军曾国荃部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不久升任浙江提督。镇压过捻军,1880年任湖南提督。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率部驻防云南白马关外,协助冯子材进行镇南关战役。鲍超是史上最少文化的将领之一,从伙夫、兵勇做起,靠艰苦练就的武功与英勇顽强的战斗,一步步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历史名将。但因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而受到非议。
3 鲍超没有文化,却有智慧、功夫和勇敢,军事训练与作战指挥很有建树。据说作战时,军官分列身边,兵勇如有退却,连同该队的军官一并处斩。所以,霆军战斗力最强作战最凶悍。但有一次在湖北黄梅地区被太平军包围。小说《星星草》的描述是: “太平天国之时,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将鲍超被太平天国军队包围在某地,围城的太平军将领是陈玉成,外号叫“四眼狗”。鲍超是一个十足的大老粗,只认识他自己的姓,慌忙中他画了一张画叫人送给曾国藩。打开一看,只见纸中间画了一个圆圈,圈里歪歪斜斜地写了一个“鲍”字,圈外画了四只狗,看完以后,曾国藩大吃一惊,知道他的部下鲍超让“四眼狗”陈玉成包围了,立即下令派兵去解围。”然而,陈氏宗族前辈的讲述稍有不同: “有一次鲍超的霆军被陈玉成带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包围于湖北黄梅地区,力量悬殊无法突围。 鲍超叫师爷写告急信,请曾国藩派兵解围。师爷想了半天也无法下笔。鲍超急了,抢过毛笔,在信纸中间一笔写了个“鲍”字、又一笔划了几个圈圈围住,马上派人送去。曾国藩看了信哈哈大笑:“鲍老弟被太平军团团围住了。”他立即派兵支援,解了太平军的重重包围”。可见历史上确实有鲍超被围、曾国藩解围之事。
4 当年只是编修加按察使的李鸿章于1858年(咸丰8年)12月赴江西建昌,入恩师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的工作。曾国藩给他讲了鲍超的笑话,两人哈哈大笑。李鸿章感慨万分:“真是一字解重围,恩师慧眼识英雄啊!”李鸿章(1823年2月-1901年11月),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肥东县东乡人。小时候在自家学堂读书,才华出众。后得曾国藩悉心教导,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后回安徽协办团练,不久统带淮扬水师、淮军,镇压了太平军、捻军。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组建北洋水师、推动洋务运动。代表大清帝国与外国签订30多款不平等条约,背上软弱无能、卖国求荣的骂名。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闹了笑话。可能是看到中方代表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的矮半截,李鸿章气得直往地毯上大口大口吐痰沫,被日本人嘲笑“中国人不文明不礼貌不讲卫生”。前辈还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人视之为丧权辱国,大骂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当时流行一幅漫画:日本人站在李鸿章后面,用手枪枪口顶着他的后脑勺,逼迫他签订马关条约。然而,在谈判期间,李鸿章也确实是在返回住处的路上被刺杀受伤,日本政府也因此受到全世界的指责。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南海潮歌 [http://www.nanhaichaoge.com]
本文地址:http://www.nanhaichaoge.com/a/qingjunmishi/2014/0523/112.html